通过对江西教师招聘的试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所占分值比重相对较大,在2018年试题中,教学设计占15分;在2019年试题中,教学设计占9分;在2020年试题中,教学设计占8分。因此教学设计的这部分分值,可谓是考生的必争之分。今天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看一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例题展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能与电能》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II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比,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内容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整合以及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和填密性的培养。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而《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时内容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材料二:
《化学能与电能》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I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
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且由于物理课上的训练,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路组装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问题:
1.请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少于300字)。
二、例题解析
1.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原电池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分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锌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与总反应式。能说出原电池的能量转变方式。能够自主完成简易电池的设计与制作,提升创新意识。
②通过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的原理,同时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了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认识原电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初步感受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2.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展示:火力发电厂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提问: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2)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火力发电的优、缺点,同时提出问题: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提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电子定向移动,结果是怎样的?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怎样的?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提问: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
(2)展示: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溶液、电流表等实验仪器。
提问:结合曾经做过的溶液导电性实验、水果电池实验等,尝试组装仪器,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3)学生初步完成原电池的组装,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描述。
(4)结合实验现象提问:①电流表的指针有没有发生偏转、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怎样的?②电流表的指针朝着哪一方向发生偏转,由此判断这一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是哪一端?电子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③结合电子的流动方向尝试书写锌片、铜片上分别发生的电极反应,判断发生是何种反应。
总结:原电池的概念、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5)总结:原电池原理——利用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
(6)学生根据原电池原理自主设计、制作原电池。讨论问题。
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电解质溶液、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形成闭合回路。
(7)多媒体展示:生产生活中不同种类的原电池。说明其应用场景。
三、习题练习,巩固新知
习题练习:判断不同情况下能否形成原电池,所形成的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是哪一极,所发生的电极反应、总反应式分别如何书写?
四、自我总结,分享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作业布置
①课后习题;②课下尝试用易拉罐、盐水、碳棒制作一个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