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七年级上《原始农耕生活》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河姆渡遗址的特点;
(3)相应的历史史实讲解;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用现如今南北方吃的主食原料分别是什么引出话题。
2.教师进一步追问:人们能吃上米饭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而最早种植农作物的原始农耕是怎样出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3.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由此导入课文。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河姆渡居民的农耕与家禽养殖
1.教师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水稻图片。
2.提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3.点拨:(1)说明了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2)江南气候适生稻,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饲养家禽的有关图片
5.提问: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基本有了保障,打回来的受伤或活捉的猎物一时吃不完,怎么办?
6.点拨: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保障,打回来的猎物一时吃不完,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原始家畜饲养业产生了。
(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与生活陶器
1.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有关房屋复原的图片
2.提问: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河姆渡居民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3.点拨: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浙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4.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的有关图片
5.提问:粮食丰收后,用什么工具盛放?又用什么工具做饭、盛饭呢?
6.点拨: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一次就能收割下许多,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7.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的有关图片
提问:除了农业生产和基本的生活之外,河姆渡居民还干什么?
点拨:他们还会制作简单的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和自娱自乐的原始乐器等。
注意:河姆渡人生活的内容,教师创设情境,把农业、畜牧业、生
活有逻辑的串联起来,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教师设置教学情景:假如你穿越到原始社会时期的河姆渡,你想为当时的原始人类发展做哪些贡献呢?
2.这样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与想象。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1.在下课之前,教师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
2.对原始农耕文明代表河姆渡遗址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3.学生增强历史核心素养的积累。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更多资料,分析新石器时期河姆渡人的历史贡献。
2.了解更多有关水稻种植的历史,探讨对稻作农业的认识,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题目:八年级下《三大改造》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及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人物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在上课之初,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
2.教师提问:1956年有什么事使得毛泽东这么高兴呢?
3.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看看新中国的建设,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农业合作化的原因
1.教师提问学生: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农业方面有什么政策呢?
2.学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能够回答出土地改革,人人分到土地,不再受地主剥削。
3.教师依据学生继续追问:虽然农民的问题已经在政策上得到解决,但是农民有没有遇到新的困境呢?
4.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土地改革之后的情况,进行归纳。
(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2)当时贫苦的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3)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1.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间、方式。
2.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
(1)时间:1953年—1956年底。
(2)方式:主要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农业合作化的结果
1.教师提供数据资料,从科学性的角度分析历史结果。
2.学生依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教师总结农业合作社的优势: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课堂练习,思维拓展
1.教师从刚才的数据分析出1955年秋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
2.历史分析方法是一分为二的,那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两方面是什么?
3.组织学生讨论。
(1)积极方面: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存在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1.在下课之前,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
2.落实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调查农村农民问题,分析我国当年“三农”问题。
板书设计:
1.题目:七年级上《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教学重难点;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诗歌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在上课之初多媒体课件展示王珪《咏汉高祖》“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2.教师提问:这首诗中的汉高祖是谁呢?他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西汉建立》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西汉建立概况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
2.点拨:从时间、建立者、都城三方面分析。
3.学生回答西汉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3)都城:长安。
(二)西汉初面临的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研读”部分,分析西汉初面临的问题。
2.学生回答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人口锐减
3.教师继续追问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
4.学生回答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三)西汉初的执政之策
1.教师指出,根据刚才的回答,能够分析出西汉初期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
2.教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汉初的帝王,应该怎样着手恢复西汉经济,巩固政权呢?
3.提示学生可以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思路,可以从西周与秦朝的政体中寻找智慧。
4.结论:西汉不能继续秦的暴政,应该与民休息,实行无为的道家思想治国。
三、课堂练习,思维拓展
1.教师提问:从现在最热点的“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问学生中华民族第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文景之治”。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2020年了,要使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有哪些举措呢?
4.通过自由讨论,让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同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1.在下课之前,教师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
2.构建清晰的历史线索。
3.学生增强历史核心素养的积累。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刘邦作为一介平民,能够开启一个大一统王朝,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下节课探讨。
2.教师给学生推荐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的音频:《西汉盛世的启示》。
板书设计:
1.题目:九年级上册《雅典城邦的繁荣》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环节;
(3)分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它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它是奥运会的故乡,它给英雄戴上橄榄枝的桂冠……它是谁?
学生回答希腊,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大河流域的文明,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感受海洋文明魅力。
二、探究新知
(一)环节一:地理位置和环境
1.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希腊地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古希腊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观察地图认识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古代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3.教师补充:可见,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国家,就是地图上的红线区域。
4.从地图上看,古希腊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5.一起总结回答: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6.继续提问:自然环境对希腊有什么影响?
7.学生回答: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二)环节二:雅典城邦
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城邦?城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雅典会出现城邦繁荣的局面?
2.学生回答: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3.出现的原因:
(1)这些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出现小国寡民的城邦。
(2)希腊土地贫瘠,不适合种粮食作物,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有丰富的矿产。
(3)这就决定了希腊人只有通过贸易,才能维持生活和发展,这种贸易也只能是海外贸易。商业航海贸易是以平等交换作为原则的,这就促使古希腊人形成平等民主的思想观念。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古希腊文明与亚非文明是不同的类型。
4.教师补充:其中这里最著名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尚文,斯巴达尚武,因此在雅典产生了繁荣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斯巴达则铸造了强大的军队。
(三)环节三:城邦公民
1.教师提问:既然雅典城邦这么繁荣,你是否愿意做雅典公民呢?
2.学生自由回答:大部分同学说乐意当雅典的公民,可是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在雅典只能是成年男性公民参与民主政治,不是全体人民。也就是说有很多的人不能参政,那哪些人不能参与呢?
3.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回答: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女性、奴隶人是没有参政的权力的。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口述雅典城邦繁荣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教师系统归纳知识。
五、布置作业
不光是希腊,罗马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罗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请同学们回去查阅罗马城的建立传说,下节课带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题目1:南昌起义
题目2:经济特区的建立
题目3:西汉的成立
题目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内容尽在江西人事考试网_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jx.huatu.com/)。关注江西华图官方微信(jxhuatu),新浪微博@江西华图官方,获取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