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九年级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明确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关系;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在上课之初引出话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凸显。为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只需一粒火星就能引爆整个世界!
2.提问学生:你知道这粒火星是什么吗?引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3.学生带着这些疑问,与教师一起开启本节课的历史穿越之旅。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的历史背景
1.战争自古有之,为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教师点拨:分析战争爆发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政治以及战争双方战争的可能性方面考虑。
3.学生依据教材和相关史料,进行归纳。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根本原因)
(2)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主要原因、目的)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具体原因)
(4)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原因)
(二)起底萨拉热窝事件
1.提问: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厘清萨拉热窝事件。
2.点拨:导火线: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3.为什么巴尔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重点的原因。
4.巴尔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重点的原因:
(1)地理位置重要,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
(2)民族众多,矛盾复杂;
(3)逐步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难以维持其在巴尔干地区的有效统治,使该地区成为列强企图再瓜分的热点地区。
(三)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战爆发。
2.战争开始时间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参战双方:
协约国:英、法、俄、意(美国加入,俄国退出)
同盟国:德、奥匈
4.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4.战争结束时间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战败
5.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点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
三、课堂练习,思维拓展
1.教师提问:怎么看待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青年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通过自由讨论,让学生思考青年人应该有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同时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1.在下课之前,教师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
2.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学生课后观看纪录片《WORLD WAR1》片段,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的场景。
2.教师提供新闻片段,展示目前动荡的非洲片段,引入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请学生谈一谈在一战中的感悟,写200-500字的感想。
板书设计:
1.题目:八年级上《五四运动》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学生领会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上课前,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2.教师询问学生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这首歌跟什么运动相关?
3.教师从这样的歌曲情境中,带着学生重新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图片展示巴黎和会的图片,提问学生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要求?结果如何?
2.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作答: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列强瓜分了主权。
3.学生观看《五四运动》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为了维护中国主权,爆发了什么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斗争的对象又是谁呢?
4.学生回答五四运动。
5.教师提问:北洋政府采取什么措施镇压这次起义呢?
6.学生回答:逮捕30多名爱国学生。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提问:从1919年6月起,五四运动的主导力量有什么变化?运动的中心有什么变化?斗争的形式有什么变化?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
2.教师提问学生,完成表格。
3.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
4.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展示裴多菲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引出中国也曾有这么一批热血青年,在巴黎和会上祖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他们共同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你们怎么看待青年学生打行为呢?
2.学生被这样的情景所感染,感受到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课堂练习,思维拓展
1.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教师点拨: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斗争面貌,群众基础,时代特点方面进行总结。
3.提问: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4.师生共同总结: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
(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
(4)结果与前途不同。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1.在下课之前,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
2.落实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在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的旋律中,结束本节课。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学生课后观看电影《我的1919》。
2.课下搜集资料,以《1919-2019,我眼中的青年》为题,写500-100字的演讲词,下节课进行演讲比赛。
板书设计:
1.题目:八年级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讲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上课前,教师演唱“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幸福的明天向我招手……”
2.提问学生歌曲中的“党”指的是什么党?
3.学生依据常识回答出是中国共产党。
4.教师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探讨这些问题。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组探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2.点拨:从思想条件、阶级条件、组织条件方面总结。
3.学生依据教材和相关史料,进行归纳。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二)中共“一大”的召开
1.教师提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中共“一大”的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影响
1.根据历史资料,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谈一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三、课堂练习,思维拓展
1.教师提问:马上就要2021年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历经百年风雨,请结合现实,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产党,或者你知道哪些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
2.学生自由讨论。
3.通过自由讨论,当代青年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同时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在下课之前,教师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师生共同哼唱,在这样的情景中,升华爱国情感,爱党热忱。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学生课后观看电影《建党伟业》。
2.学生分小组,采访身边的老红军,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情,然后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1.题目:八年级上册《南昌起义》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环节;
(3)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多媒体出示诗歌,并讲述:这首诗歌反映了大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活动及其主要领导人物,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歌,能够提取到哪些关键信息呢?
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导:诗歌中反映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历史事件,接下来我们首先就来具体学习南昌起义。
二、探究新知
(一)环节一:初探背景
提问:教师展示“南昌起义”图片,并提问:诗句中提到“神州大地风雨腥,南昌起义破长空”,请大家结合之前学习的国民大革命的知识思考下,为什么说当时神州大地的风雨是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国民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先后叛变革命。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面对反动派赶尽杀绝的恐怖政策,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二)环节二:探析过程
1.教师播放《南昌起义》纪录片,提问:请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注意思考南昌起义在什么时间爆发的?主要领导人物是谁?在视频播放完之后,用自己的话简述南昌起义的经过。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总结。
(1)南昌起义爆发的时间是1927年8月1日,地点是江西南昌。主要领导人物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
(2)主要经过: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起义部队分别在不同地点发起对敌人的进攻。起义部队同敌人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 (3)南昌起义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时,遭受敌人的封锁。
2.教师继续提问: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2)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人的封锁。朱德、陈毅等率军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三)环节三:评析意义
教师出示南昌起义的相关内容,提问: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课前收集的南昌起义的材料,并结合老师出示的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6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南昌起义的意义有哪些?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949年,中央确定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口述南昌起义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思考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与国民党进行斗争呢?
板书设计:
1.题目:七年级下册《黄巢起义》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环节;
(3)指导学生理解黄巢起义的背景及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诗歌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引导学生猜猜看,是谁写的这首诗?
2.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揭晓:黄巢。
教师总结并导入:黄巢在人们的印象在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一介武夫,似乎和文人不沾边。其实黄巢能文能武,他的菊花诗在唐诗中就占有一席之地,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上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下黄巢起义。
二、探究新知
(一)环节一:初探背景
唐诗《山中寡妇》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
提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争频繁;土地兼并严重,赋役繁重,灾荒连年,农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教师继续追问: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发生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面对这种形势,往往会发生农民起义。
(二)环节二:探析过程
过渡:〈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送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反叛,更有血腥
在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中,黄巢是既有文才、武艺也强的杰出人物。这首诗显然是巢考进士不中后写的,表明他立志改造社会的志向。
1.起义经过
提问: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875年,王仙芝、黄巢在山东,河南起义。
(2)进入长安,国号大齐。
(3)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
(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2.唐朝灭亡
提问:黄巢起义的结果是失败了,那么唐朝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环节三:评析影响
提问: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是怎样的,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黄巢起义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总结黄巢起义的背景和历史影响。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300字黄巢起义失败原因分析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黄巢起义
1.题目:九年级上《法国大革命》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明确《人权宣言》的历史意义;
(3)有适当的师生互动;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巴黎圣母院》图片,请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建筑物,属于哪个国家?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回答出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3.教师继续出示《埃菲尔铁塔》图片,它是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被法国人称为“铁娘子”。它建于1889年,那么为什么要建这座塔呢?
4.引出法国大革命。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法国大革命是世界上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环环相扣,讲授新知
(一)法国三级会议召开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过程、意义。
2.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3.意义: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族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监狱?
5.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巴士底监狱是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为人民所痛恨。
(二)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1.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学生回答主要进程: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拿起武器发动起义。他们攻占了巴士底监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3.教师进一步提出《人权宣言》的内容和意义,请学生分组讨论。
4.《人权宣言》的颁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颁布了《人权宣言》。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三)《人权宣言》的意义
1.《人权宣言》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思想武器,具有哪些意义呢?
2.教师点拨,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对《人权宣言》的意义进一步理解。
(1)《人权宣言》以《独立宣言》为蓝本,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2)它宣布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既打击了封建制度,也调动了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
(3)它阐述了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资产阶级统治奠定了基础。
(4)但它也有局限性,如,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等级的不平等。
三、课堂练习,思维拓展
1.教师提问:今天的法国,依旧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大国的角色,而历史上法国曾经一度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那么这一切法国是如何做到的?
2.学生自由讨论,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影响。
3.通过自由讨论,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成果《人权宣言》深入人心。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1.在下课之前,教师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
2.学生认识到在法国大革命中法治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请学生课下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
2.分析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纲领性文件,探讨对法律文件的认识。
板书设计:
1.题目:八年级上册《第一次国共合作》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环节;
(3)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探究新知
(一)环节一:初探背景
1、提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2)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二)环节二:探析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后后,教师总结。
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环节三:合作成果
1、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图片,请学生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2)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3)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4)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口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观看电影 北伐战争,结合本课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题目1:五四爱国运动
题目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题目3:农业合作化
题目4:一战
题目5: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题目6:清初疆域
题目7:三级会议
题目8:国共合作
题目9:查理曼帝国古希腊
题目10:古罗马人权宣言
题目11:唐朝多彩的艺术红楼梦
题目12:西汉的建立
题目13:第一次国共合作
题目14:萨拉热窝事件
题目15:南昌起义
题目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目17:《雅典城邦的繁荣》
题目18:独立革命
更多内容尽在江西人事考试网_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jx.huatu.com/)。关注江西华图官方微信(jxhuatu),新浪微博@江西华图官方,获取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