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么备考由考试快讯提供,以及提供2024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考试信息。更多关于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么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公告,公务员考试快讯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么备考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预计10月中下旬公布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届时华图教育将同步更新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报名入口等相关考试信息,请广大考生多多关注!
点击预约>>>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https://ah.huatu.com/zt/gkxcxyuyue/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https://ah.huatu.com/zt/gkksgg/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https://gd.huatu.com/zt/gkksdg/
点击下载>>>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https://gd.huatu.com/zt/gkzwb/
点击购买>>>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培训课程https://bm.huatu.com/zhaosheng/ah/gkbs.html
2024年国考申论备考技巧:应用文如何确定行文目的?
提到应用文,大多数都会认为应用文分为法定公文和事务性文书两种。但是到目前为止,法定公文有十五种,而据不完全统计,事务性文书也高达一百多种,这严重地影响了考生们备考。因此,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和理解,也为了能让考生在考场上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题目,我们建议大家从应用文的行文目的下手,判定文章的主体部分,避免因出现陌生文种或者特殊问法而丢分。
虽说这种分类方式大大降低了备考的复习量,但很多同学陷在“如何确定行文目”这个问题中无法自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申论备考中,该如何快速准确地判定应用文的行文目的。
何为行文目的
行文目的,我们从字面即可知道,它指的就是你所写的这篇应用文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和目标。众所周知,应用文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所以明确行文目的,是我们书写应用文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书写应用文之前,一定要先明确行文目的再确定行文内容,不可盲目书写。
通过阅读题干明确行文目的
有些题目,较为简单,行文目的比较清晰,会在题干中直接会出行文目的。
比如:假设你是绣山村村支书助理,请根据给定材料4,写一篇动员本村猕猴桃果农加入合作社的倡议书。(35分)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流畅;(3)字数在400—500字。(2018年4月联考乡镇)
我们可以根据题干直接确定行文目的:为了让本村猕猴桃果农加入合作社。
通过材料和文种判断行文目的
然而有些题目的行文目的十分模糊,通过阅读题干,无法直接判断出行文目的。此时,题目难度加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对给定材料的理解、文种功能的认识等判定行文目的。
比如:假设你是某文化报的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4-5,以“文化共享惠民生”为题,写一篇短评。(25分)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2)层次分明,语言流畅;(3)字数不超过500字。(2018年4月联考)
我们需要通过题干中的主题“文化共享惠民生”去推断行文目的:为了使百姓意识到文化共享能够惠民生。
再如:请根据“给定资料5”,写一份L社区智慧社区O2O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25分)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简明具体,不超过500字。(2016年山东省考B卷)
我们需要根据文种的具体内容去判定行文目的:为了掌握社区智慧社区O2O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应用文书的功能比较复杂,行文目的也就比较复杂。比如讲话稿,可以用于总结,可以用于动员,也可以用于建议,行文目的就比较多样。因此,在考试中需要多加分析再书写文章。
扫码添加客服,领取备考资料包
以上是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么备考的全部内容,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公告,公务员考试资讯请继续查看:、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及国家华图。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么备考相关考试试题:
72 、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文化反哺的是:
A.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并不是狂热的追星族,但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八十年代出生的歌星创作的一些歌曲
B.张老师说:“现在教学都是电子化,很多时候要做PPT,要上网查资料,遇到不会的时候,儿子就是我的老师。”
C.孙经理说,他们单位年轻人居多,他常试着用跟儿子交流的方式与年轻人沟通,果然效果很好
D.刘主任接受了下属们的建议,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七十年代的人喜欢八十年代的歌星,并没有说明七十年代的人喜欢八十年代的歌星是受身边八十年代人影响的,不属于“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不符合定义;
B项:张老师遇到不会的电子问题向儿子请教,属于“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符合定义;
C项:孙经理与年轻人只是进行沟通,且利用的是老师自己生活中总结的经验,不属于“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不符合定义;
D项:主任接受下属的建议,是为了让工作制度更加人性化,提高员工积极性,不能确定是“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