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徽人事考试

首页 > 安徽人事考试

2023年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现可查看!国考职位表

国家人事考试网 | 2022-10-24 13:33

收藏

  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国家人事考试网考试动态信息:2023年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现可查看!国考职位表,2023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更多关于国考公告,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国家人事考试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以及国家华图教育!

2023年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现可查看!国考职位表

  国家人事考试网: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发布,华图教育同步更新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等相关考试信息,方便广大考生及时查看公告内容!预祝各位考生备考顺利!

  点击查看>>>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https://ah.huatu.com/zt/gkksgg/

  点击查询>>>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查询https://ah.huatu.com/zw/

  点击下载>>>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https://ah.huatu.com/zt/gkzwbxz/

  2023国考职位分析:2022税务系统招录情况及进面分数线分析

  税务系统可谓是国考当中招考人数最多的岗位,招考人数多,也意味着报考人数较多,竞争也比较激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出现许多高分考生。为了帮助小伙伴们在报考的环节中做到精准定位,图图接下来帮助大家一起来分析2020年至2022年近三年税务系统最热门的岗位入面分数,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擦亮双眼。正像有句话说的——“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希望小伙伴们不要小看报考环节,这也是决定我们最终是否能够成功上岸的关键哦!

  一、2022年税务系统竞争最激烈十大岗位及入面分数线

  2022年国考最高分就是出自税务系统,是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的岗位,该岗位最低进面分数为143分,在报名阶段竞争比也是最高的,达到5678:1。其次,是国家税务局广东省税务局“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岗位,竞争比达到4409:1,,进面分数达到141分。我们可以发现税务系统每年都是报名人数最多的系统,同样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岗位就会导致进面分数普遍要高于其他系统。

  二、2021年税务系统竞争最激烈十大岗位及入面分数线

  2021年税务系统总共计招录13172个职位,招考人数为25726人。其中,职位竞争比最高职位为上海市国家税务局的行政执法员。该岗位当年招录1人,最终报名过审人数为3060人,职位竞争比高达3060:1。观察表格的进面分数,除了黑龙江省税务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岗位,进面分数为129.7分之外,其余的分数都在137分以上。而进面分数最高的岗位是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岗位,进面分数达到了144.2分。职位竞争比在2000以上的,竟然有4个岗位。另外北京市税务局竞争比1929.5、黑龙江税务局竞争比1936,二者也接近2000。所以无论看进面分数还是竞争比,其竞争激烈程度之高毋庸置疑。

  三、2020年税务系统竞争最激烈十大岗位及入面分数线

  2020年税务系统总共计招录8335个职位,招考人数为14894人。其中,职位竞争比最高职位为贵州省税务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该岗位当年招录2人,最终报名过审人数为3592人,职位竞争比高达1796:1。通过表格发现,2020年的竞争尤其激烈,分数非常高,即使是进面分数最低的四川税务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岗位,分数也达到了141.1分。150分以上的有5个岗位,分别集中在贵州省、北京市、浙江省、江西省这些省份,可以说占据了一半的岗位。高分云集,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纵观近三年税务系统竞争最激烈的十大岗位,我们发现竞争激烈的岗位往往逃不脱“限制少”“区位好”“待遇高”这三个特点。华图教育建议大家,如果复习状态自信可以尝试报考相关岗位,毕竟职位选择是关乎个人发展的,但是为了增加上岸几率,大家一定要在职位报考时尽量多选择如何自己优势条件的岗位。

网校课程展示价格查询链接
2023年国家公务员笔试系统提升班(11期)750元点击链接
2023年国家公务员笔试《公考联盟行测专项班》2980元点击链接
2023年国考基础理论专项班(行测+申论)2580元点击链接

↓↓↓关注华图国考微信号“htkszx”,获取更多招考信息↓↓↓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网课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图书

  以上是『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2023年江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现可查看!国考职位表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国考公告,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国家人事考试网快讯信息敬请关注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及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22年相关考试试题:

  32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和课文内容,设***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示范环节,教师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Q
  【解析】:

一、导入环节
1.教师活动:前一段时间一位娱乐明星多次参拜日本供奉二战战犯的神社的照片与新闻在网上传播,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民众被激怒,民族感情被伤害。大家如果了解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知道为何民众情绪激愤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起燃烧我们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引起学习思考抗日战争的艰辛,更好的导入新课。
二、新授环节
环节一:中共七大谋宏图
教师活动:出示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形势资料,展示战争时间轴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中共七大召开的原因。
学生活动: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教师活动:请学生观看一些中共七大召开的照片和档案资料,并且总结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①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教师活动:展示《毛泽东选集》中对抗日战争的具体观点,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直观了解抗日战争的阶段,通过地图和时间轴设计,落实时空观念;通过数据、资料佐证,学生能够提取中共七大的关键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感悟中共七大的伟大意义,落实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环节二:日本投降喜开颜
教师环节:请学生简要概括日本投降的时间过程,并且以时间轴的形式绘制出抗日战争的重要时间节点。
教师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史实材料。
学生环节:学生根据材料绘制出抗日战争的重要时间节点。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辛,也能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环节三:抗战胜利新征程
教师环节:展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的历史图片,抗战时期历史图片和史实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史实,之后分析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分小组进行回答。
教师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史实材料,同时引导学生从国内与国际两个维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学生环节:①国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②民族: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教师环节: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四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不同的谜底反映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请同学根据导学案资料,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学生活动:①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进行持久战。(根本)②日本: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必然以失败而告终。③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有力配合和世界人民的支援。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胜利原因,能够落实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三、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更牢固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向学生展示东京审判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史实,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有准确的把握,对历史事件有着准确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一阶段,教师请学生思考,简要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结的基础上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
五、布置作业
1.教师请学生在课下搜集材料和史实,分析中国战场为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请有兴趣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主题,参加历史兴趣组的演讲比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提高资料搜集能力。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