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称谓指的就是古人的相互称呼,比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古代,一个人会有多种称呼,随着关系、身份、地位、经历的变化和发展,称谓也会随之变化,极有讲究。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种。
一、称姓名。古代的姓名是在幼年由父母所取,以供长辈呼唤。长大之后,尤其是成年之后,姓名一般用于自称,另外可用于作介绍或者传记开头。如《宋史·范仲淹传》开头介绍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二、称字。古人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宣告成年,由自己取定,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或为词义相近,或为词义相反,或为名的补充。字是为了替代名用以称呼他人,对于尊辈、平辈称字更为尊敬及礼貌。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
三、称号。号也是由自己取定,用于表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者抒发某种情感,一般用于自称,若称他人称号,表示尊敬。如孟浩然号孟山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四、称谥号。谥号指的是古代王侯将相、重要大臣、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王安石为王文公,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五、称籍贯。籍贯即一个人的出生地,古代也会以籍贯称呼。如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故而被称为王临川;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被称为孟襄阳。
六、称官职名。如杜甫曾任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传世。
七、称官地。如柳宗元曾在柳州做官,故而被称为柳柳州。
八、称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朝皇帝成为祖,后继者称宗。如唐朝首位皇帝李渊称唐高祖,其儿子李世民称唐太宗。但也有特殊,将其前几位皇帝都成为祖,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子朱棣即位后称明成祖。
除了上述表示个人特定的称谓,还有一些通用的称谓,我们称之为谦称和敬称。谦称用于自谦的说法,如:称自己家叫寒舍,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称自己的兄弟为愚兄愚弟。敬称用于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如:称对方父母为令尊令堂,对方妻子为令正;询问对方家住何处称贵府何在,等等。
在古代,称谓不能乱用。称谓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称呼,还含有对于对方的个人态度的色彩,或尊敬或轻蔑,或谦虚或恭敬。